1925 年 2 月 20 日,天空下着微微细雨。台北街头,几十人簇拥着蒋渭水,成群结队,宛如欢送英雄。警察见状,要求蒋渭水劝众人解散,以免生出事端。但蒋渭水说,送往迎来是人情之美,他无法干涉。
这天是他第二次入狱的日子。
回想两年前的 12 月,台湾总督府以违反《治安警察法》的名义,拘捕蒋渭水在内的 40 多人,将他们关进台北监狱。
这场大逮捕是突如其来的,但总督府发动这项行动,事前应该经过缜密筹划。在当天凌晨极短的时间内,有近百人遭到拘捕、搜查和传讯。而且事件发生时,根据叶荣钟回忆,「一切对外交通,莫论电话、电信,除官方以外,私人的通信均被控制。街头巷尾与公共场所,均有特务人员在监视。」
这群遭到逮捕的人,多半都是当时社会上的知识精英,他们有个共同的背景,就是同为「台湾议会期成同盟会」的成员。
几年前开始,台湾的知识精英便以设立台湾议会为目标,屡次发起请愿运动,其行动早已引起殖民政府侧目;台湾人社会运动的组织与力量显然更见成长,自然会引起统治者的不安。到了 1923 年,推动议会设置请愿运动的团体「台湾议会期成同盟会」正式成立,再次踩到红线,总督府因此以违反「治安警察法」为名义,将这群运动人士一网打尽。
这是蒋渭水第一次入狱,他被关了六十四天,然後获得假释。

感谢神明,使我生做台湾人
隔年,台北地方法院针对此事开庭审判,现场挤满了群众,想要亲眼见证这场审判。开庭後,代表日本官方的检察官三好一八与代表被告的律师们分别发表陈述,一边指责参与者年轻无知,「刚度过书生生活而已,对於政治完全没有经验」,另一边则强调他们「有大志,忧国悯人」、「其志可嘉,其行动值得敬佩」。
双方来来回回,针锋相对。辩论的最後,身为被告的蔡培火突然提出要求,希望能亲自参与答辩,而且期待检察官在场。对於这个要求,庭长原本觉得并无必要,但蔡培火却说:「庭长既然准许检察官谈政治,为什麽不允许我们谈政治呢?」
据记载,此话一出,庭内突然紧张起来。最後,庭长同意让被告推派五人──林幼春、林呈禄、陈逢源、蒋渭水、蔡培火,负责代表答辩,只是要求简单扼要。

这个决定,给了五个人表现的舞台。
⋯⋯想继续看下去吗?订阅後立刻揭晓!
月缴方案149TWD/月新会员首月 99 元优惠订阅
此方案季缴方案原价 NT447350TWD/季浅嚐方案,阅读故事小试身手订阅
此方案年缴方案原价 NT17881280TWD/年深入探索,精彩好文全都不漏接订阅
此方案49TWD/一篇我只想读这篇,支持好内容订阅故事,可以得到什麽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