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在 16 世纪葡萄牙人喊出那声 “ pescadores ” 之前,澎湖早已是渔人之岛。这次专题,让我们重新理解澎湖,重新阅读那些因缘际会来到澎湖的人、那些在澎湖落地生根的人,以及那些离开澎湖的人。透过移动的轨迹、餐桌的菜肴与渔民的日常,我们将道出海所串联的,澎湖的故事。
而第一篇登场的,是岛屿上的人──澎湖讨海人的一天。属於这些渔民的「移动」轨迹是什麽呢?他们的一天,和常人有什麽不同?
清晨三点半,澎湖最大的渔市场──马公第三渔港的渔市场已经挤满了人、进港的渔船、货车,以及最新鲜的渔获。
马公第三渔港兴建於 1981 年,可停泊约 2,000 艘渔船,周边设有渔市场、制冰厂、物流理货区、整渔网场和渔港安检所,是目前澎湖最重要的渔港及渔获集散地。
渔市场分为标鱼区与零售区,清晨三点半是大盘、中盘商在标售跟大量采购零售渔获的时间,清晨六点开始则陆陆续续有购买零售渔获的一般家庭客人。

那麽,你以为美好的一天是从买到新鲜的鱼开始的吗?
对讨海家庭来说可不是。对讨海家庭而言,这已是一天的结束,买卖鱼其实是整个渔获商品链的最後一个步骤,渔市场更是渔业商品链的最後一个工作地点。
有别於农村或都市的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,渔村是完全相反的生活时间,讨海家庭的一天从下午三点开始。
下午三点讨海人会开始整网、挂饵,并在港边观察天气、风向和风速等因素,判断出海的时间与渔船行驶的航线。
大约下午四、五点,待时机成熟,渔船就会整装出海,接着讨海人就是在海上捕鱼、收网、捕鱼、收网⋯⋯重复着讨海作业,一直到隔天清晨约莫两点进港。

然而,从渔获进港之後、到送到消费者餐桌上之前,还有一个神秘的空间,主宰着每日海鲜市场的流动:宫庙。在澎湖各村街,多半会有一个宫庙作为信仰中心,这个宫庙同时也是商业中心,从批发市场来的零售商品,会在各村宫庙前,由盘商聚集而成的市集贩售。
在宫庙市集前交换关於渔获的情报,也是讨海人家庭每日必要的行程之一。由於讨海人家庭不会每天都到第三渔港这样的大型批发市场,所以宫庙市集前的讯息交换显得格外重要。从宫庙市集上,可以看出每日商品的价格、渔获的种类和买卖的趋势。
这些资讯供讨海人家在渔获捕捞或贩售上作参考,也可能成为判断讨海渔场位置、挑选捕获鱼种,或是安排进出海时程的依据。
在心中揣想好每日的渔获价格之後,进港後就必须趁着渔获新鲜,赶快将渔获卸货、按照种类跟大小分类、包装,等到了清晨三点半,大、中盘商陆续聚集,你会看见讨海人的妻子开始在渔市场叫货、卖货,再继续叫货、卖货。
大约到了清晨七、八点,渔获差不多卖完,讨海人还需要去帮渔船加油、加冰,负责销售渔获的讨海人妻子则去渔会和银行处理渔获的帐款,等这些都忙完後才能回家吃饭休息,再次等待下午准备出海。同时间的我们,才准备起床上班上学,而在清晨已经采购完的中大盘商,也早已经把渔获包装後运送到全台湾各地的市场,等候我们去购买最新鲜的渔获。
从海上到桌上的渔业商品链是日落而做、日出而息的,渔获从海里、渔船、渔市场、住家附近小型市场再到加工厂,最後才端上我们的餐桌。因为鱼种、渔场和地方文化气候不同,这些渔获也可能有不同的特色和风味,於是也才有了澎湖的狗母鱼丸、干贝酱和熟小管这些特色名产。
吃一口渔获,就是吃一口神明的庇佑,也吃下横跨时间和空间渔业商品链来到餐桌的鲜味。
「移动」是一种日常。
而渔村的日常,就是讨海人乘渔船到海上渔场讨海,将渔获从海上送到每一个家庭的桌上,这是空间上的移动。从夏季新鲜熟小管,到冬季加工小管干贝酱用来冬藏,准备迎接鲜鱼的季节,这是时令时间的日常。
当把渔业看成一条移动的链,会看见中间的渔获移动、商业模式和时令食渔,看见渔村对海上神明的尊敬;也才会看到渔村日常、信仰、劳动状况、性别分工;当然更能看见差异、困境、美丽与哀愁。这些都帮助我们换个角度思考,这片美丽海洋是如何永续、如何维系生生不息的养分。
🐙 Pescadores!故事海鲜祭 🐙
故事X海鲜,一场生猛活跳的知识飨宴
这个冬日,故事StoryStudio 与澎湖海鲜皇族海鲜跨界上菜,带领大家航进这片属於澎湖的海,一起吃海鲜读故事,一次满足你的头脑与胃!
详请请锁定→→海鲜祭活动专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