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命换来的世界盃会场:象徵游牧民热情诚信的卡法拉制度,如何变成奴役劳工的陷阱?

11月18日,睽违四年的世界盃足球赛,终於在卡达登场。从卡达宣布获得主办权的那一刻开始,关於人权、性别与劳工的问题,就像乌云般一直围绕着这次的比赛。尤其场馆建设期间,更是接连被国际媒体爆出移工问题,比如移工在到卡达劳动前须给付一大笔仲介费,到了卡达後也没有得到当时允诺的薪水,超时工作更是家常便饭。除此之外,英国媒体《卫报》去年也曾经在报导中提到,自卡达成功申办世界盃以来,已经有超过 6500 位来自印度、巴基斯坦、尼泊尔、孟加拉和斯里兰卡的移工在工作时死亡。

 

种种不平等的待遇以及主办国卡达还有 FIFA 的消极回应,更让劳工与人权问题,成为本次世界盃之外,最受国际讨论与挞罚的争议。究竟,卡达这个世界上数一数二富有的国家,怎麽会出现这麽严重的劳工问题?就让故事从头说起。

 


 

有句形容有钱人的俏皮话:「富到流油」,取自富裕人家在寺庙祈福,为神佛添香油,仆佣负载灯油满溢到街道上;到了 20 世纪,面临波斯湾的阿拉伯国家则反其道而行之,他们是「流油到富」。

 

从 1970 年代开始,沙乌地阿拉伯、巴林、卡达、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大公国等波斯湾沿海国家,因国土蕴藏堪用百年的石油能源,在挖掘後经轮船和油管运送到世界各国,藉此赚进大笔外汇收入。凡是土生土长的国人,无不受国家分配的石油庇荫,打自出生、求学、工作到旅游都有石油支撑,国家福利满到溢出来、呼吸就能发大财。

 

一桶桶原油,铺成了湾区国家的康庄大道。图为卡达国家清真寺的停车场。(Source: Alex Sergeev/CC BY-SA 3.0)

世人对於这些国家的印象,也因为石油有了新的样貌,除了过往身着白袍头箍红巾的男子与全罩黑衣的女子外,古老的祖辈装扮纷纷还魂於现代营建的超奢华丛林当中,陡然间,沙漠耸立起一座座人工岛屿、数不尽的清水喷泉、满目林荫大道,只有世人意料之外的,怎也没有他们买不到或做不到的。

不过,这些让人久久不敢眨眼、尊觉不凡的硬体建筑与设施,往往得力於阿拉伯世界外的廉价劳工,尤其是这次的世足赛主办国卡达,在全国 290 万的人口中,就有超过 80% 为侨民,例如:尼泊尔的家庭照顾员、南印度与斯里兰卡的粗工,乃至於非洲肯亚移工等等,这些外来的移工们,才是湾区国家主要的劳动力。不过,这样一个依赖外国劳动力的国家,到底是怎麽发展出不平等的恶劣劳动环境

想继续看下去吗?订阅後立刻揭晓⋯⋯

月缴方案149/月新会员首月 99 元优惠订阅
此方案季缴方案原价 NT447350/季浅嚐方案,阅读故事小试身手订阅
此方案年缴方案原价 NT17881280/年深度探索,认识过去想像未来订阅
此方案49TWD/一篇我只想读这篇,支持好内容订阅故事,可以得到什麽?

0 0 投票数
Article Rating
订阅评论
提醒
guest
0 Comments
内联反馈
查看所有评论
0
希望看到您的想法,请您发表评论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