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翟山坑道】金门「恩主公」如何扞卫海外孤岛?原来全凭藉着两个「地下」

站在金门的海岸边,在天气晴朗的时候,用肉眼就可以直接看到对岸的厦门。
 
大约五公里左右宽的水域,划开的不仅仅是两个岛屿,还是两个政权。1949 年,中华民国政府转移到台北以後,位在福建沿海的金门与马祖就成了战争了最前线,在第一线面临中国各种的文攻武吓。而顶在前线对抗侵袭的,正是有着「金门王」之称的胡琏。

不过,胡琏究竟是怎麽在区区海外孤岛上,击退着共军多次来犯的呢?其实对他来说,最大的困难之处,在於如何抵挡共军的猛烈炮火、以及怎麽养活岛上的十余万军民。而今日游客前往金门必去的景点「翟山坑道」,包含着水、陆两路的美丽景致,某种程度上,正恰恰体现了胡琏守卫金门的两大策略。

这,便是其赖以守护金门的两个「地下」。
 

战争与地下工事

保卫金门的第一个地下,与胡琏经历的两场战役有关。
 
时间回到 1949 年 10 月 17 日,解放军攻陷厦门,在海的彼端虎视眈眈。经过整补以後,10月25日凌晨,解放军悄悄登陆,陆续与驻防的国军展开驳火,其中包括胡琏麾下事先开至金门的第十二兵团。
 
当晚,接替金门防务的胡琏抵达料罗湾外海,不过因为风浪太大,隔天中午才上岸督战。在最高指挥官现场督军之下,第十二兵团陆续清除歼灭了南山与北山的解放军。虽然古宁头战役的并非由胡琏全程指挥,但至少在履新时指挥得当,不至於提油救火,也算得上头功一件。在古宁头战事结束以後,第十二兵团就地改组为金门防卫司令部(金防部),胡琏也就顺势出任首位司令。
 
1958 年 8 月 23 日,解放军在没有任何徵兆之下,对金门展开大规模炮击。一天内,落下的炮弹数高达近 6 万发。金防卫部副司令官赵家骧、章杰当场身亡,对日战争名将吉星文被弹片重创,三天後因腹膜炎而宣告不治。
 

八二三炮战期间,解放军打向金门的炮弹。(Source: (WT-shared) Shoestring at wts wikivoyage / CC BY-SA 4.0)

当时胡琏[1]以及正巧在金门视察的国防部长俞大维,也双双因炮击而负伤。面对解放军的炮击,国军也随即还以颜色。双方持续向彼岸投射大量火力,在炮战开打的第一个星期,金门对外海空交通完全中断,国军打算利用夜色掩护运补,然而都遭到解放军舰艇以及炮火阻挠。一直到 10 月 6 日,解放军的炮击才告一段落。
 
在这 44 …

欧本海默|只想带来和平,不料却发明了死神:原子弹之父为何落得人人喊打?

欢迎光临故事夜总会!✨
这里,能够让你卸下满身疲惫;这里,拥有一个又一个诉说不尽的好听故事。
每个星期三,一位历史上的来宾将大驾光临,和我们分享有关他的奇闻轶事。所以尽情放松身体,选杯好酒,跟着节奏轻轻低哼:Story Story night……
准备好了吗?灯光请下!今晚,邀请到的登台嘉宾是──
原子弹之父欧本海默!

1942 年,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渐白热化,还看不见停战的曙光,更不知道胜利将落在谁的手心。没有後见之明的当代人们,只能全力运用各种方法寻求胜利,包括开发更致命的武器。
 
早在 1938 年,德国的科学家就发现了核分裂原理,许多人因此担忧,德国将会率先开发出用核分裂现象来做炸弹的武器。那不只将会是一场人道浩劫,更要紧的是,同盟国就会输给高举纳粹、法西斯跟军国主义的轴心国了。因此,美国加紧了研发核子武器的脚步,希望能够抢先德国开发核武技术,这就是「曼哈顿计画」的由来。
 
「曼哈顿计画」作为高机密军事计画,自然不能随便丢给一位科学家主导,肯定要选个有威望、有能力、知识渊博又足够忠诚的学者来进行。奇怪的是,曼哈顿计画底下建立实验室的「Y 计画」,军方找来的负责人却是罗伯特.欧本海默(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)。
 

比起一般学者,欧本海默更像是当时少见的通才。(Sources: U.S. Department of Energy / 公有领域)

欧本海默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家,研究领域囊括量子力学、中子星、黑洞等物理学理论,对於核物理也是相当了解。不过,像曼哈顿计画这种足以动摇国本(甚至世界)的研究,似乎应该找个更伟大的学者来主持,比欧本海默有资格的学者有一大票。

这些候选学者们不仅创造出许多名垂千古的理论,甚至得过诺贝尔奖。反观欧本海默不但从没得过奖。而且人们甚至窃窃私语:「欧本海默似乎是个共产主义者,对美国的忠诚度有点可疑……。」
 
尽管事前知道这些问题,美国军方还是选定欧本海默作为实验室负责人,而欧本海默也不负众望,真的率领着实验室的大批科学家,一起把原子弹研发出来了。难道军方真的慧眼独具,知道欧本海默的过人之处吗?今天,就让我们来说欧本海默的故事。
 

集万千矛盾於一身的科学家

无庸置疑的是,欧本海默是一个优秀的学者。大学就学期间,他的学习能力就比其他学生优越,除了关心主修的化学,也投入大量心力在哲学、历史、数学、物理学等科目上。之後他进入物理学的领域,到欧洲加入当代物理学家的潮流,一起研究量子力学。学成之後,欧本海默回到美国,在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任教。

尽管如此,欧本海默又跟同时期的优秀学者不太一样

想继续看下去吗?订阅後立刻揭晓⋯⋯

月缴方案149/月新会员首月 99 元优惠订阅
此方案季缴方案原价 NT447350/季浅嚐方案,阅读故事小试身手订阅
此方案年缴方案原价 …

当黑夜如昼成为我们的日常:是灯光的出现,赋予人类暗夜行路的自由与许诺

蕉黄、橘红、浅碧以至青翠的绿──各色瓜果在棚架底下堆叠成了一座小山,惹得路人也忍不住要多瞧上几眼。在南国台湾,五颜六色的水果,可说是最具代表性的岛屿特产。这些果实之所以能够在暗夜里闪耀着鲜润的色泽与明艳的光彩,还得归功於那颗悬垂在棚架上、连接着电线的钨丝灯泡。

1940 年,知名的水彩画家蓝荫鼎,把上述景象表现在一幅名为《南国之夜》的水彩画里。对於这位成长於日治前期的画家而言,黑夜里的灯光,似乎具有某种特殊意义。生涯早期,他也曾以晚上的面摊、戏棚为创作主题。而在这些作品当中,我们总能够看见一盏明晃晃的灯火,照耀着城镇里的某个角落,使一群人获得了在夜里出外活动的自由。
 

对夜间来去自如的渴望,让人类开始追逐光明

是的,自由──这大概可说是灯光之於人类最重要的应许。在照明技术仍不发达的时代,置身於黑暗中的人们,多半只能倚赖着灯烛照亮前路。但燃烧动植物油脂所能提供的光亮,大约只能是「贤乎瞑目而无见」,难以让人真正自由地行走在黑暗之中。
 

在电灯普及以前,人们都以油灯或蜡烛对抗黑暗。图中的「灯盏」以空钢笔墨水瓶盛装煤油,光线微暗之余,往往还有打翻造成火灾的问题。(Source: 国家文化记忆库/政府资料开放授权)

缺乏可靠照明工具的困境,或也说明了以前的人们为什麽会哀叹「昼短苦夜长」。白昼与黑夜的真实长度,每个时代自然是差不了多少的。仔细想想,古时候的夜晚之所以令人感觉漫长,仍是照明技术不够发达,致使夜间活动能力太受限制的缘故。迫於无奈,大部分人也就只能顺应自然,维持着「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」的生活模式,直到工业化时代来临,黑夜形构的藩篱终於被崭新的人造光源给打破为止。
 
当然,这并不是说古人在夜幕降临後,必定只能把自己关在家里。实际上,过去人们所使用的灯烛,品质仍是不断在改善的。只要这类光源能够聚集到一定数量,仍旧可以形成夜间营业的宴饮场所,甚至是规模更为庞大的商业市集。比如 18 世纪末,有个名叫李邦翼的朝鲜人便曾在南台湾的府城,见识到了「夜张琉璃灯,通明如昼」的市街景象。早於他一点的时代,长年任官台湾的文人尹士俍,也曾在 1738 年出版的一本志书当中写到他对府城的夜景印象,是「黄昏燃烛,光同白昼」。
 
「如昼」(as bright as daylight)──这大约是古人描写到夜间集市的时候最常提及的一个词。不过,即便在最富裕发达的都会区里,我们只要约略想像灯烛所能提供的低微光亮,就能明白文人笔下的「如昼」仍只是一种夸饰。如同《光明的追求》一书所言:古典时代,夜晚仍然「充满恐惧和忧虑的色彩」。灯烛的荧荧之光,即便能够布满整座城市,恐怕还是很难让大部分人感到足够安全,乃至於真正地把夜晚看成工作或休闲时间的继续延伸吧。
 

一切要从刘铭传点亮的灯说起

事实上,首先能够把光线品质拉升到近似於白昼的人造光源,是 19 世纪後期开始才被广泛应用的弧光灯。也是到了这个照明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,才有「夜生活」(nightlife)一词的诞生。至此,夜晚真正进入了人类的掌握范围,成为他们能够恣意妄为的占领地。
 

弧光灯的原理,是在填充特殊气体的容器中,利用电弧来产生光源。图为 1909 年,用弧光路灯照亮的美国巴尔的摩街景。(Source: wikimedia/公有领域)

说到弧光灯,我们不免会想起 1888 年,台湾巡抚刘铭传在台北城内下令装设的街灯,它们也经常被视为台湾电灯发展史的起点。但严格说起来,短暂点亮於清领末期的这几盏电灯,其实没有什麽实质影响力。当时使用的发电设备,也多半在几年後的乙未战争里遭到损毁。台湾的电灯事业真正地奠立基础,并且逐步向民间推广普及,仍需等到日治时期才渐次实现。
 
大约 1910 年代,发电厂的建设、以及随之成立的电灯事业,在台北以外的诸多地方逐渐蓬勃起来。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,台湾各地的民众相继被点亮於城镇街道上的电灯所震慑。在这之前,电灯之於乡村地区的老百姓而言,就像是一个遥远的传说(如同作家龙瑛宗的短篇小说〈夜流〉所述,电灯是「村人无法想像」的「魔物」),除非人们有机会北上,方能亲睹其真面目。
 

延伸阅读:「听说,台北出现了不可思议的会亮的物体……!」百年前,当电灯第一次点亮台湾天空

然而,到了 1910 年代,随着电力网络建设与街灯照明范围的迅速扩张,电灯迅速影响到越来越多台湾人的日常生活。以着名画家陈澄波为例,他在 1913 年乘着火车离开故乡嘉义的时候,「嘉义电灯株式会社」才刚成立。等到他有机会放假返家,想必也会惊讶於城内各处在入夜之後的灯光灿然,使得他所熟悉的街道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夜生活风貌。
 

陈澄波的《夏日街景》,图中的电线杆透露着嘉义街头的改头换面。(Source: 北美馆/政府资料开放授权)

在嘉义,人们对於电灯的最初印象,与同样起建於 …

澎湖讨海人的一天,从下午三点开始:原来不只大海,宫庙才是主宰海鲜市场的重要据点?

早在 16 世纪葡萄牙人喊出那声 “ pescadores ” 之前,澎湖早已是渔人之岛。这次专题,让我们重新理解澎湖,重新阅读那些因缘际会来到澎湖的人、那些在澎湖落地生根的人,以及那些离开澎湖的人。透过移动的轨迹、餐桌的菜肴与渔民的日常,我们将道出海所串联的,澎湖的故事。
 
而第一篇登场的,是岛屿上的人──澎湖讨海人的一天。属於这些渔民的「移动」轨迹是什麽呢?他们的一天,和常人有什麽不同?

清晨三点半,澎湖最大的渔市场──马公第三渔港的渔市场已经挤满了人、进港的渔船、货车,以及最新鲜的渔获。
 
马公第三渔港兴建於 1981 年,可停泊约 2,000 艘渔船,周边设有渔市场、制冰厂、物流理货区、整渔网场和渔港安检所,是目前澎湖最重要的渔港及渔获集散地。
 
渔市场分为标鱼区与零售区,清晨三点半是大盘、中盘商在标售跟大量采购零售渔获的时间,清晨六点开始则陆陆续续有购买零售渔获的一般家庭客人。
 

澎湖马公第三渔港,夜晚才是讨鱼生活的开始。(Source: 作者自摄)

那麽,你以为美好的一天是从买到新鲜的鱼开始的吗?
 
对讨海家庭来说可不是。对讨海家庭而言,这已是一天的结束,买卖鱼其实是整个渔获商品链的最後一个步骤,渔市场更是渔业商品链的最後一个工作地点。
 
有别於农村或都市的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,渔村是完全相反的生活时间,讨海家庭的一天从下午三点开始。
 
下午三点讨海人会开始整网、挂饵,并在港边观察天气、风向和风速等因素,判断出海的时间与渔船行驶的航线。
 
大约下午四、五点,待时机成熟,渔船就会整装出海,接着讨海人就是在海上捕鱼、收网、捕鱼、收网⋯⋯重复着讨海作业,一直到隔天清晨约莫两点进港。

 

一篮一篮的新鲜渔获,装载的是澎湖讨海人从白日忙到凌晨的辛劳。(Source: 作者自摄)

然而,从渔获进港之後、到送到消费者餐桌上之前,还有一个神秘的空间,主宰着每日海鲜市场的流动:宫庙。在澎湖各村街,多半会有一个宫庙作为信仰中心,这个宫庙同时也是商业中心,从批发市场来的零售商品,会在各村宫庙前,由盘商聚集而成的市集贩售。
 
在宫庙市集前交换关於渔获的情报,也是讨海人家庭每日必要的行程之一。由於讨海人家庭不会每天都到第三渔港这样的大型批发市场,所以宫庙市集前的讯息交换显得格外重要。从宫庙市集上,可以看出每日商品的价格、渔获的种类和买卖的趋势。
 

出海之前,渔民都得在市集里做功课。图为澎湖最大的传统市场北辰市场。(Source: Siegfy/CC BY-SA 2.0)

这些资讯供讨海人家在渔获捕捞或贩售上作参考,也可能成为判断讨海渔场位置、挑选捕获鱼种,或是安排进出海时程的依据。
 
在心中揣想好每日的渔获价格之後,进港後就必须趁着渔获新鲜,赶快将渔获卸货、按照种类跟大小分类、包装,等到了清晨三点半,大、中盘商陆续聚集,你会看见讨海人的妻子开始在渔市场叫货、卖货,再继续叫货、卖货。
 
大约到了清晨七、八点,渔获差不多卖完,讨海人还需要去帮渔船加油、加冰,负责销售渔获的讨海人妻子则去渔会和银行处理渔获的帐款,等这些都忙完後才能回家吃饭休息,再次等待下午准备出海。同时间的我们,才准备起床上班上学,而在清晨已经采购完的中大盘商,也早已经把渔获包装後运送到全台湾各地的市场,等候我们去购买最新鲜的渔获。
 
从海上到桌上的渔业商品链是日落而做、日出而息的,渔获从海里、渔船、渔市场、住家附近小型市场再到加工厂,最後才端上我们的餐桌。因为鱼种、渔场和地方文化气候不同,这些渔获也可能有不同的特色和风味,於是也才有了澎湖的狗母鱼丸、干贝酱和熟小管这些特色名产。
 

现捞川烫小管,每一口都有浓浓海鲜味。(Source: 海尔渥 / Hairworm/CC BY-ND 2.0)…

Pescadores!故事海鲜祭

故事X海鲜,一场生猛活跳的知识飨宴

当 16 世纪葡萄牙人的船只驶进陌生的东亚海域时,他们除了喊出“Formosa”,也留下了“Pescadores”。彼时,葡萄牙人凝视着澎湖列屿上一位位与大海拼搏的渔民,忍不住为这些岛屿取了一个名字:Pescadores。Fisherman,渔人之岛。

 

从此,澎湖的记忆离不了海。

 

这一次,故事将携手爱海的、爱吃的、也是爱澎湖的──澎湖海鲜皇族,带领大家再次航进这片属於澎湖的海(据说他们的终极目标是吃吃喝喝救世界)。在这个冬日,让我们一起吃海鲜读故事,一次喂饱你的头脑与胃!

 


 

Pescadores!故事海鲜祭

 

故事 StoryStudio X澎湖海鲜皇族跨界上菜,端出的是⋯⋯

 

|订阅优惠|即日起至 12/18,年缴第一期 75 折,还不快手刀订阅!

→ 现在就点我看订阅方案

 

|海产连线|凡活动期间成为故事会员,即可获得澎湖海鲜皇族当季新鲜直送澎湖海产 8 折优惠,世界盃限定小管丝、手工虾卷、港式石鮔煲汤⋯⋯冬令进补就趁现在

→ 澎湖直送海鲜这里逛

→ 如何领取优惠?请诸位会员留意注册信箱,我们将在 24 小时内将优惠码投递到你家 📪

 

|专题特辑|澎湖渔民的一天长什麽样?澎湖原来不只吃海鲜,还喝牛杂汤?谁远道而来,又是谁离乡背井?关於澎湖与海的一切,我们准备了一个专题要来和你诉说

 

|讲座直播|Pescadores!故事海鲜祭 LIVE 带货吃播
12/15(四)晚上 7:00,澎湖海鲜皇族的两位创办人将大驾光临故事,除了分享她们为何一言不合跑去卖澎湖海鲜,还要进行故事史上第一次 LIVE 带货吃播⋯⋯!?到底当天会发生什麽事呢,详请请 follow 故事脸书专页与 IG

 

无论你是喜欢故事,还是美食,都请锁定本次前所未有的故事海鲜祭!

 


 

什麽,你说你还不知道谁是澎湖海鲜皇族?现在就让你认识认识:

 

澎湖海鲜皇族…

用命换来的世界盃会场:象徵游牧民热情诚信的卡法拉制度,如何变成奴役劳工的陷阱?

11月18日,睽违四年的世界盃足球赛,终於在卡达登场。从卡达宣布获得主办权的那一刻开始,关於人权、性别与劳工的问题,就像乌云般一直围绕着这次的比赛。尤其场馆建设期间,更是接连被国际媒体爆出移工问题,比如移工在到卡达劳动前须给付一大笔仲介费,到了卡达後也没有得到当时允诺的薪水,超时工作更是家常便饭。除此之外,英国媒体《卫报》去年也曾经在报导中提到,自卡达成功申办世界盃以来,已经有超过 6500 位来自印度、巴基斯坦、尼泊尔、孟加拉和斯里兰卡的移工在工作时死亡。

 

种种不平等的待遇以及主办国卡达还有 FIFA 的消极回应,更让劳工与人权问题,成为本次世界盃之外,最受国际讨论与挞罚的争议。究竟,卡达这个世界上数一数二富有的国家,怎麽会出现这麽严重的劳工问题?就让故事从头说起。

 


 

有句形容有钱人的俏皮话:「富到流油」,取自富裕人家在寺庙祈福,为神佛添香油,仆佣负载灯油满溢到街道上;到了 20 世纪,面临波斯湾的阿拉伯国家则反其道而行之,他们是「流油到富」。

 

从 1970 年代开始,沙乌地阿拉伯、巴林、卡达、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大公国等波斯湾沿海国家,因国土蕴藏堪用百年的石油能源,在挖掘後经轮船和油管运送到世界各国,藉此赚进大笔外汇收入。凡是土生土长的国人,无不受国家分配的石油庇荫,打自出生、求学、工作到旅游都有石油支撑,国家福利满到溢出来、呼吸就能发大财。

 

一桶桶原油,铺成了湾区国家的康庄大道。图为卡达国家清真寺的停车场。(Source: Alex Sergeev/CC BY-SA 3.0)

世人对於这些国家的印象,也因为石油有了新的样貌,除了过往身着白袍头箍红巾的男子与全罩黑衣的女子外,古老的祖辈装扮纷纷还魂於现代营建的超奢华丛林当中,陡然间,沙漠耸立起一座座人工岛屿、数不尽的清水喷泉、满目林荫大道,只有世人意料之外的,怎也没有他们买不到或做不到的。

不过,这些让人久久不敢眨眼、尊觉不凡的硬体建筑与设施,往往得力於阿拉伯世界外的廉价劳工,尤其是这次的世足赛主办国卡达,在全国 290 万的人口中,就有超过 80% 为侨民,例如:尼泊尔的家庭照顾员、南印度与斯里兰卡的粗工,乃至於非洲肯亚移工等等,这些外来的移工们,才是湾区国家主要的劳动力。不过,这样一个依赖外国劳动力的国家,到底是怎麽发展出不平等的恶劣劳动环境

想继续看下去吗?订阅後立刻揭晓⋯⋯

月缴方案149/月新会员首月 99 元优惠订阅
此方案季缴方案原价 NT447350/季浅嚐方案,阅读故事小试身手订阅
此方案年缴方案原价 NT17881280/年深度探索,认识过去想像未来订阅
此方案49TWD/一篇我只想读这篇,支持好内容订阅故事,可以得到什麽?…

从台湾医师到秘鲁社区重建志工的斜杠人生:专访 HOOP 创办人李尚儒

 

许多台湾人对於秘鲁的印象,或许只停留在「一个位於南美洲、遥远又神秘的国度」。不过,在 2012 年有一位台湾的年轻人,不远千里飞往秘鲁的第二大都市阿雷基帕(Arequipa)并募资成立非营利组织。他们不仅协助当地孩童解决学习的问题,也在社区进行各种重建计画、提供医疗协助甚至帮忙推动平权运动。这个由台湾人共同创办的组织叫做「HOOP」(Helping Overcoming Obstacles Peru), 创办人是来自宜兰、现正於美国关怀基金会(Americares Foundation)担任监测与评估资深总监的李尚儒。

一切是从「推翻慈善机构」开始?

我们问李尚儒,当初为什麽会选择到秘鲁这个台湾人比较陌生的国家?「2008 年,我看到一个英国的组织在阿雷基帕招募英语教育志工,想说先累积一些经验,所以就报名了。但我到了後,发现这个组织在财务与任务定位都有许多问题,所以我和几个当地志工和工作人员联合起来,有点类似推翻原来的组织吧,再继续和同个社区合作。」李尚儒笑谈这段十几年前的往事。

 

「这种事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,只是志工通常是短期服务,可能两周、最多几周就走了,遇到不公平的事摸摸鼻子算了。但和当地居民逐渐熟稔後,才发现蹊跷。我觉得这个社区纯朴可爱、想继续为他们做点什麽,才决定开启系统性的改变。」这也成为他 2012 年和当地几个朋友成立 HOOP 的契机。在秘鲁待了快 4 年後去美国念研究所。毕业後,他虽然留下来从事全球公共卫生和非营利组织安全有关的工作,不过也一直持续为 HOOP 不定期协助各种计画,「疫情之前,我每年大概会回去两次,COVID-19 疫情之後比较不方便,大概一年一次。」
 

从医师到慈善组织创办人的斜杠人生

访谈中,我们才知道当年李尚儒是放弃稳定高薪的医师工作、飞去秘鲁,不免问他是否曾後悔过?「我完全没有後悔过,但和家人难免有些不愉快,毕竟他们很难理解我真正想做的事情,但基本上我就是个先斩後奏的人,辞职了、机票买了才公布消息。他们也只能接受。」李尚儒说。

计画服务的当地居民不多,只有 250 到 400 户,类似几个里的规模。「一开始我们继承旧有组织,从事与教育相关的计画,提供小朋友英语教育、寻找师资和实施课辅计画;後来因为我的医疗背景,也开始当地卫福医疗单位合作推动心理健康计画,结合 UNSDG 的妇女平权运动等。」目前组织有 7 个在秘鲁的正职员工,包含专案管理、社工师、心理谘商师,还有一些训练人员。「我们的定位是小规模、社区型 NGO,社区的任何问题都会协助,其他台湾、英国和美国分部,主要从事招募志工、募款、倡议工作,疫情之後,主要业务就集中在宣传。」
 

当地社区妈妈组成的「妇女会」

 

从教英语、修水电到平权运动,居民与组织的双向协力

这个社区属於许多住不起市中心的居民组成的外围都市,「有点像三不管地带」,李尚儒说,「我们就是在其中一个小小的地方服务,也没有打算往其他地方扩大发展,因为我们的目标不是炒短线,只有长期稳定耕耘才对居民最有帮助。」

我们也好奇,会有居民团体和 HOOP 一起合作吗?他点头说,「像社区妈妈们有一个委员会,我们会一起不断讨论和修订孩子的教育计画,後来她们也提出医疗需求,甚至想要学习妇女平权、微型金融等知识。我觉得我们的双向沟通真的都进行得不错,彼此都有成长。」这些团体一开始也算是由 HOOP …

【历史转换期】这是追求自由的时代:在全球近代化之前,18 世纪可能比你想的还重要

1789 这字词到底代表了什麽呢?在历史教科书的敍事之中,一般都是指称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时间。除此以外,大家都对於这数字没有别的概念。不过,这本《1789:追求自由的时代》就从全球史的角度去给予 1789 年各种深厚的意义。或者说,通过 1789 前後出现在地球上各地区的历史事件,去解释一个时代共有性的现象,即对自由的追求,也让我们可以对於 1789 年的地球,有另一种见解。
 

攻陷巴士底狱,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开端。(Source:  Musée Carnavalet/CC 0)

不过,在理解这本书的时候,不得不提到本书各篇章的作者。这些作者实可以代表日本历史学界中,各大区域史上的重要研究者,透过较为接近通俗史学的形式,将自身的研究成果放在各自的篇章,让读者对於 18 世纪发生在世界不同地区的重大事件,有另一种认识也了解其象徵的意义,比如本书的编辑岛田龙登,就是日本研究东南亚史的有名学者。而本书的作书太田淳,则专精於探讨东南亚经济的发展,并组织以探讨东南亚等新兴国家的庶民生活的研讨会。所以,本书可以说是聚集了一群有一定研究成果的重要学者之经典之作。

 

在岛田龙登为本书所撰写的总论之中,就开宗名义说,这本书是以「追求自由的时代」为主题。在世界史的观念中,18 世纪并没有受到重视。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出现,都只被视为是激烈变动的 19 世纪的延伸。站在近代化的角度而言,18 世纪的世界,是一个应该被否定的社会。不过,岛田提出近来日本学界对於有关 18 世纪的历史研究,出现两个新的论点。一、随着不同地区的历史研究取得进展,使得 18 世纪的延续性受到重视;二、学界开始反思「近代化」的观点,是否有所欠缺。西方与非西方世界的影响,是相互而非单向的。

 

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,常被看作 18 世纪最重要的事件,然而 18 世纪的意义真的仅只於此吗?(Source: wikimedia/公有领域)

基於上述两个论点前提,本书从五个章节来探讨 18 世纪全球的历史进程。在岛田看来,以往视 16 世纪为大航海时代概念已经不合时宜了。16 世纪西班牙与葡萄牙透过海洋向外拓展,建构了「殖民者」与「殖民地」的开发基础。但是,全球贸易网络在 18 世纪出现变化。美洲大陆的农作物进入贸易网络,让以往的奢侈品开始量产化,如砂糖的价格慢慢降低,使得消费者阶层逐渐扩大。而另一种变化则是全球贸易的结构化与参与者的多样化,黑奴开始从非洲到美洲从事生产劳动。而英国有着大西洋贸易体系作後盾,取得棉花作为原料,进而有能力在国内自行生产棉布。随着全球性贸易网络的建立,欧洲以外的国家也开始加入贸易网络的运作,使得整个贸易网络趋於多元。

 

18 世纪实为相对和平的状态。而各地区逐渐走向成熟为近代作好准备。而岛田指出本系列的丛书是为全球史书写的一大尝试。他强调:「全球史究竟该由单一人物的论述而形成,还是由作者群来分担主题而形成,至今还没有答案。微观研究的积累,未必就能组成全球化世界史的样貌。」…

|故事漫谈夜|今夜,我们在荒岛聊书

前阵子 TiBE 台北国际书展因停办与否闹得沸沸扬扬、满城风雨,但其实,今年的书展恰好迎来了意义重大的第 30 届。

 

30 年的时间说长不长、说短不短,足以跨越一个人的半生,书与书展的转变更是多得无从细数。在过去没有网际网路的日子里,每个人都宛如一座孤岛,书就是那个年代最好的心灵粮食;而「阅读」这个行动本身,也像是站在孤岛上举目四望──没有星等评价、没有一键书评,挑书就是一场华丽的荒岛冒险,有买到烂书的风险,也有挖到宝的惊喜。

 

时间来到现在,当 Covid-19 席卷全球已达两年多、台湾晚他人一步陷入疫情风暴之中,我们每个人,是否也在疫情时代渐渐活成了一座座荒岛?

 

幸好,好的故事总能给予我们解答。在这次书展开展当晚,我们将用三个小时的时间,聊聊这 30 年来有关书与书展的变化。说书人们轮番上阵,漫谈他们与书及书展的相逢相识,一一回答:如果流浪到荒岛,只能选一本书相伴,那会是哪本呢?

 

无论是还没来到 30、正好 30,还是已经超过 30 很久──我们想邀请每一个爱书的、寂寞的,或仅仅是没去参加书展的你,来聆听这场漫谈,让我们陪你度过漫漫长夜。

 

这个夜晚,希望我们的声音,能成为带你走出荒岛的那艘小船,与彼此相遇。

 


 

故事漫谈夜|今夜,我们在荒岛聊书

|时间|2022.6.2(四),20:00~23:00

|活动地点|StoryStudio 的 Discord 频道,或锁定故事粉专的脸书直播

|参加方式|打开脸书活动页⋯⋯或是进入 StoryStudio 的 Discord 频道,於摇滚区聆听漫谈、和故事成员互动,还可获得属於 Discord 听众的神秘小礼哦!

|漫谈阵容(按照出场顺序)|

  • 故事执行长、联经出版总编辑 涂丰恩
  • 故事主编 李律
  • 国立台湾博物馆展示企划组规划师 凌宗魁
  • 怪兽与幻想作品大师 

【文华东方】五星级饭店里曾藏着最潮的舞厅?重新寻访台湾迪斯可与热门音乐、嘻哈的系谱

2003 年暑假,我刚结束大三的生活、准备迈入大四,不过那时候课业不是我的生命重心──嘻哈才是。

 

我有一个饶舌乐团名叫「参劈」,且经常在团友经营的「大计划唱片行」厮混。而就在那年暑假,我们策划了一场极具野心的活动:「Save Hip Hop 亚洲嘻哈演场会」,邀到来自香港和韩国的饶舌歌手和 DJ,与包括敝团在内的台湾在地代表同台演出。

 

其中最令人兴奋的是,知名韩国 DJ 与制作人 DJ Soulscape 也一同前来,他充满爵士灵魂味道的节奏一向深受我们喜爱。表演结束後隔天,DJ Soulscape 来店里拜访交流,说着一口流利英文的他,分享自己的音乐陶冶如何受父母蒐集的灵魂乐唱片影响,以及从小听着美军电台播放的音乐、当兵时与美国大兵同寝的回忆。这些经验促使他去挖掘韩国 70、80 年代自身的黑人音乐创作,并将之反映在他的嘻哈节奏美学上。2007 年,他更是把这些素材制作成一张混音带专辑《首尔之声》(The Sound of Seoul: Korean Rock, Soul, Disco, Boogaloo Mixed by DJ Soulscape)。

 

2015 年,在纽约 Best Buy Theater 登场表演的 DJ Soulscape。(Source:
May S.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