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期定额、停利不停扣
用2工具 退休老师年赚8%
撰文:李亚珊
多数人都知道,投资理财要趁早才能享受时间复利的效果,退休金准备也是如此,万一准备退休金的时间较晚,还有机会达成退休目标吗?
答案是可以的。曾任新北市教育产业工会副理事长、且具有理财规划师证照的孙凤群,曾是中学国文老师,直到近40岁才开始认真准备退休金,并在50岁退休。究竟她是如何做到的?
受2%通膨影响
每月退休金至少再多备1万元
对於退休金准备,孙凤群表示,应重视2件事:通膨与老年医疗费用的支出。
根据行政院主计总处近10年的家庭收支调查显示,2020年全台每人月平均消费支出为23,262元,但在2011年时是18,465元,等於最近10年来每人的月平均消费增加了4,797元,成长26%,等於每年平均增加2.33%。
若以每年2%通膨率试算,再10年後的每人月平均消费将增长为28,379元,20年後则是34,660元,增加88%。孙凤群以此估算,当年纪增长、没有赚钱能力时,在通膨之下,每月支出将多出1万元,有伴侣者每月则须至少多准备2万元,才够支应退休生活。
除了通膨,孙凤群建议,未退休族群也应准备老年医疗支出。她以过来人经验为例,母亲中风到离世约2年半时间,医疗相关费用总共支付约300万元。此外,婆婆(丈夫的母亲)罹患呼吸系统疾病,每月除了须支付外籍看护费3万元、简易呼吸供氧机租金7千元,若住院每10天须支付医疗用品杂费1万元,再加上婆婆的基本生活开销,每月须花费近8万元,在无法自理的1年半期间内,总计费用约170万元。
替母亲定期定额买基金
从本金54万滚到109万元
忆起当时,孙凤群说,务农一辈子的母亲辛苦积攒200万元存款,她不舍母亲积蓄因降息而越存越薄,考量长辈理财观念保守、希望保本,於是她运用父亲遗留的54万元保险金,定期定额买基金,投入近10年滚出109万元。
孙凤群表示,这笔金额加上母亲原有的积蓄,不仅协助减轻母亲的医疗费负担,也让她更用心学习投资理财,选对投资工具补足退休金缺口。
至於婆婆的医疗费开销,孙凤群说,由於先生是独子,两人婚後就先替婆婆投保住院医疗险,後来因病获得保险给付100多万元,减轻医疗费用负担。因此,她建议,未退休族群应检视医疗险保障,尤以实支实付型与终身日额型住院医疗险为考量。
孙凤群解释,实支实付型医疗险较能因应新型医疗技术,目前像是部分癌症或门诊手术不须住院,但自费医疗负担高或杂费名目繁多,就能藉由实支实付型医疗险来补贴支出;此外,由於国人平均余命长,如果预算足够,终身日额型住院医疗险可以选择还本型,日後没有使用到,也能让受益人领回本金,等於是用利息买一份保障。但如果预算有限,日额型住院医疗险可用附约型态购买,保费较还本型便宜许多,但给付模式一样。
3原则挑选投资工具
准备退休金
考量到这2件事,准备退休金光是依靠劳保、劳退、银行定存是不够的,这也是孙凤群开始投资的原因。她准备退休金有3个原则:投资稳健获利的商品、首重风险控制、合理规划并力求创造可永续使用的退休金。
基於这3个原则,孙凤群挑选的投资工具以基金与ETF为主,搭配定期定额、停利不停扣的方式布局全球市场、分散风险,说明如下。
➊ 全球最大经济体——美国:元大S&P标普500 ETF (00646)。
➋ 人口红利最大的新兴亚洲:绩效佳的新兴亚洲基金或东协基金。
➌ 熟悉且具成长潜能的市场——台湾:元大台湾50 ETF (0050)、元大高股息ETF (0056)、富邦台50 (006208)、元大MSCI台湾(006203)。
孙凤群表示,她会将资金分成36个月,定期定额买进投资商品,且在获利约7%~10%时停利但不停扣,之後再把停利的资金分成36个月,将部分资金定期定额买进上述3个市场中基期较低者,遵守高档减码、逢低加码的操作,在过去10年,为自己与先生的投资创造每年报酬率8%~16%的成绩,个人已准备的退休金则是从125万元滚到280万元。
藉由孙凤群实际投资经验,可以知道:即使准备退休金的时间较晚,还是能藉由挑选适合的投资工具与纪律投资,滚大积蓄。
全文未完,完整内容请见《Money钱》2022年3月号第174期
FaceBook 最新网路流行话题掌握 欢迎一起加入分享至Facebook